中东战争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阿拉伯国家同以色列之间进行的四次战争 。因发生在中东巴勒斯坦及其周围地区,故名。又称阿以战争。巴勒斯坦位于亚洲西部地中海东岸,为约旦河和死海以西一狭长地区,面积约2.7万平方公里;北邻黎巴嫩,东北接叙利亚的戈兰高地,东邻约旦,南端一角临红海亚喀巴湾,西南与埃及的西奈半岛接壤。巴勒斯坦和西奈半岛地处亚、非、欧三大洲会合处,扼三洲、两洋、四海的交通要冲,战略地位非常重要。苏伊士运河是波斯湾各主要产油国经阿拉伯海、红海、地中海通往欧美各国的主要通道。
  阿拉伯人和犹太人的祖先都曾在巴勒斯坦地区建国 ,自古以来受到周边国家和欧洲强国的侵略和统治。公元前1世纪,罗马帝国入侵巴勒斯坦,犹太人或被屠杀,或被赶出该地区,流落各地,受到歧视和迫害。19世纪末,西欧等地犹太人发起复国运动,陆续迁返巴勒斯坦。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巴勒斯坦地区于1922年成为英国的“委任统治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犹太人在欧洲被德国法西斯屠杀达600万人。战后,犹太人的复国要求日趋强烈。新老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国家出于向中东地区扩张的需要,支持犹太人复国,同时利用阿、犹民族矛盾制造事端,致使阿、犹之间的武装冲突时有发生并逐步发展。1947年11月,第二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巴勒斯坦分治决议,规定在该地区建立阿拉伯和犹太两个国家,耶路撒冷市由联合国托管。由于该地区阿拉伯人口较多,而划给阿拉伯国的版图较小,且多为丘陵和土地贫瘠地区,因此阿拉伯国家坚决抵制分治决议,反对建立犹太国家。日趋激化的阿、犹民族矛盾,新老殖民主义、帝国主义、霸权主义国家对这一地区的争夺,是引发战争的主要原因。
  第一次中东战争(1948~1949) 又称巴勒斯坦战争,以色列称“独立战争”。1948年5月14日,英国结束对巴勒斯坦的委任统治。当日下午,犹太人宣告建立以色列国。次日凌晨,外约旦、伊拉克、叙利亚、黎巴嫩、埃及和沙特阿拉伯等阿拉伯国家为扼杀刚建立的以色列国,出动4万军队(后增至6万人)从三面向以色列发起进攻。南面,埃及、沙特阿拉伯军队攻占贝尔谢巴后,进逼以临时首都特拉维夫和耶路撒冷;东面,外约旦和伊拉克军队攻占耶路撒冷东城区(旧城),几乎把以色列占领区拦腰切断;东北和北面,叙利亚和黎巴嫩军队的进攻受到以军顽强阻击。以色列国防军前身“哈加纳”等武装部队(共3万人)虽顽强抵抗,但战争初期极为被动。以军加紧扩编(几个月后增至10万人)、调整部署、统一指挥,财政上得到美国援助,并从捷克斯洛伐克转运西欧国家的武器,先后于5月、7月、10月和12月逐次展开反攻和进攻。阿拉伯国家因受帝国主义国家掣肘,缺乏统一的作战指挥,武器装备和部队素质较差,结果战败。阿方亡约1.5万人,以军亡约6000人。1949年2~7月,埃、约、黎、叙分别同以色列签订停战协定。结果,以色列占领除加沙和约旦河西岸部分地区以外的巴勒斯坦大部地区,其中包括分治决议划归阿拉伯国的约6700平方公里土地,使近百万巴勒斯坦阿拉伯人被赶出家园。战争中,以军在劣势条件下快速编组、扩充军队,分地区、分阶段迅速集结与转移兵力;作战指挥机动灵活,变全局被动为局部主动,进而转为全局主动。
  第二次中东战争(1956~1957) 又称苏伊士运河战争或英法以侵埃战争,以色列称“西奈战役”。1956年10月,英、法、以色列借口埃及宣布苏伊士运河公司收归国有和禁止以色列船只通过运河与蒂朗海峡,联合向埃及发动进攻,企图重新控制运河,推翻埃及总统G.A.纳赛尔领导的民族进步政府,镇压阿拉伯民族解放运动。10月29日17时,以军首先在西奈半岛战略要地米特拉山口空降1个加强伞兵营,随后出动10个旅的兵力,以坦克部队为先导分四路实施快速突击,一周内占领西奈半岛和加沙地区。31日,英法联军(100余艘舰艇、约650架飞机以及大量海军陆战队和其他地面部队)出动飞机和舰艇袭击埃及空军基地和港口,掌握制空制海权,使拥有250余架作战飞机的埃及空军遭到毁灭性打击。11月5日,英、法空降兵在塞得港和福阿德港地区空降,并大量使用直升机实施机降作战。6日,两国登陆部队2.2万人占领塞得港和福阿德港,随后沿运河向南推进约30公里。纳赛尔为集中兵力保卫运河,命令驻西奈半岛埃军3万人撤回运河区。埃军(野战部队15万人、坦克500余辆)奋力抗击入侵者。塞得港武装起来的人民群众勇敢战斗,配合正规军抗击英、法军队的进攻。战争中,埃及人民得到全世界人民的道义支持,并利用美、苏与英、法之间的矛盾,迫使侵略者于6日深夜同意停火和撤军。12月,英法联军撤兵,以军于次年3月撤出加沙地区和西奈半岛。以色列取得通过蒂朗海峡的航行权,联合国部队进驻加沙和亚喀巴湾沿岸地区。战争中,埃军亡约1600人,损失飞机210架;以军亡约200人,损失飞机约20架;英、法军队损失很小。以军和英法联军的主要作战特点是:陆海空三军协同作战,夺取制空制海权;使用伞兵和直升机载运部队实施空降作战;装甲部队大纵深快速突击。

1 2 3

设为主页】【打印】【返回顶部
 
 
 
    
 

沪ICP证000263
关于本站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技术支持  

 版权所有:上海国防战略研究所

 Copyright © 2008 by http://www.gf81.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