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以兵强天下”与建立和谐世界——论老子的战争观与社会理想


来源:国防部网  作者:军事科学院军史研究所 刘庭华  时间:2011-04-25

刘庭华

    作者简介

    刘庭华,江西省南康市人,1968年2月入伍,毕业于南开大学经济学系。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首席军史专家和中宣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课题组主要成员。军事科学院原军史研究部研究室主任,技术4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大校军衔,抗日战争史学会、老子道学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和书法家协会会员。曾获第五届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论文一等奖和军队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岗位津贴奖。主要研究领域:中国抗日战争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史、毛泽东军事思想与中国历史文化等。

    出版专著:《毛泽东军事思想史纵论》、《中国抗日战争论纲》、《中国抗日战争史》(3卷本)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史》(5卷本),《弱者之道—老子思想纵横谈》、《中华三经》等。

    曾数次参加为军委领导人起草纪念抗战胜利40、50、60周年大会讲话稿,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国家的话语权,如中国抗日军民伤亡3500万以上、九一八是中国抗日战争的起点、七七事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点,抗战初期国民党正面战场是中国抗战的主战场,等等。

    内容提要:《老子》一书中包含丰富的军事思想。老子明确提出“不以兵强天下”的战争观。一、不应该对战争进行赞扬,打了胜仗也要用“丧礼”的形式来纪念它,对战争基本持反对和否定的态度。二、特别反对用战争手段逞强天下,或用于解决争端问题,主张大小国家都要相互“谦下”,以此建立不见干戈,安居乐业的和谐世界。三、同时,老子认为,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可运用战争手段。四、老子在提出“不以兵强天下”战争观的同时,进一步提出了“小国寡民”这一“原始共产主义社会“模式的思想寄托。

    老子“不以兵强天下”的战争观和用“谦下”的处理国家间关系的原则,对于今天我们处理国际关系,建立和谐世界,具有重要的历史借鉴意义。

    《老子》中专门论述战争、军事问题的章节不多,只有第三十、第三十一、第六十八、第六十九章等。第三十、三十一章是反映老子的战争观的;而第六十八、第六十九章则是讲战争指导规律问题的,即战略战术问题。由于老子提倡用“无为而治”来达到社会和国家的安定。所以,老子的基本思想是反对违反自然法则即“道”的战争行为的。“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老子·四十六章》),老子开诚布公并明确无误地表明了自己对待战争的态度,他鲜明地反对春秋列国各贵族领主集团间频繁的兼并战争和掠夺战争。他清楚地告诉世人:天下有道太平,人们就会驱赶战马去送粪播种;天下无道兵荒马乱,連怀孕生子的战马也要在旷野荒郊准备打战。老子认为,战争是不吉利的事情,应该坚决否定之;战争手段是“不得已而用之”的。老子认为,只要各国都能“不以兵强天下”,就能建立一个和谐的大同世界。

    庄子的基本态度也是反对战争的。他说,如果听任兵争的泛滥,各种贪欲也就会不可收拾;如果用战争手段来解决问题,只会导致灭亡(“顺于兵,故行有求。兵,恃之则亡”《庄子·杂篇·列御》)。庄子认为,进行杀戮别国士卒人民的战争,兼并别国的土地,只能满足统治者的私欲和好胜之心,对老百姓来说没有任何好处,这又算什么胜利?(“夫杀人之士民,兼人之土地,以养吾私与吾神者,其战不知孰善,胜之恶乎在?”《庄子·杂篇·徐无鬼》)。庄子还提出进行战争的最高要求是:即灭亡了别人的国家,却不会失去这个国家的民心,并能使圣人的恩泽留传千秋万代(“故圣人用兵,亡国而不失人心;利泽施乎万世”《庄子·内篇·大宗师》)。

    (一)反对用战争手段逞强天下,或用于解决国家之间的争端

    老子说,凡是用于战争的兵器都是不吉祥的器物,誰都厌恶它。所以,有“道”的人都不愿意接近它,君子平日安居时以左方为貴,战争用兵时以右方为貴。因为中国古代有一个传统习惯:左,即代表阳道、男性,比喻表示光明、喜庆事;右,代表阴道、女性,比喻表示暗昧、丧戎之事(参见《毛传》:“左阳道,朝祀之事;右阴道,丧戎之事。”)。

    老子认为,兵器是不吉祥的器物,不是君子使用的东西,迫不得已才使用它。……打了胜仗,大家也要用丧礼的仪式来纪念它。( “夫兵者不祥之器也,物或恶之,故有道者弗处。战胜以丧礼处之。”《老子·三十一章》)

    “一将成名万骨朽”,战争是大规模的流血、死亡的残酷暴力行为,对社会的安定秩序、财富造成巨大破坏。冷兵器时代的大规模战争,也能造成数十万人的伤亡,如先秦战国时期的七强兼并战争,如孟子所说:“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孟子·离娄上》)。进入热兵器和机械化作战时代后,战争对人口、财产和社会的破坏呈几何级数字增加,如第二次世界大战,先后被卷入的国家和地区有84个,人口约20亿,占世界总人口的80%以上。人口伤亡1亿零533万余人,直接军费开支11,170万美元,经济损失4万多亿美元。其中,中国伤亡3500万人以上,苏联伤亡2700万人余人,美国伤亡1,066,938人,英国伤亡1,233,796人,德国伤亡9,900,000人,日本伤亡6,463,957人。特别是原子核武器对人员、财产、建筑等破坏,更是不可同日而语。如二战前夕,由于日本军国主义领导集团公开拒绝接受波茨坦公告,执意拒降和负隅顽抗,美国被迫于1945年8月6日和9日,在日本广岛和长崎各投下一颗原子弹,使两个城市遭到空前灾难。当日,广岛市民死亡78,150人,伤51,408人;长崎居民死亡2375人,伤43,020人。从而加速了日本投降的进程。

    所以,老子提出用”道”(即顺应自然规律)、“无为”来辅佐君王,不能以战争逞强天下。为什么呢?因为,用战争行为解决争端问题这种手段,很容易得到报应:打仗的军队经过驻扎的地方,荆棘丛生,颗粒无收;大战之后,必定是饥荒之年。事物过于壮盛就会走向衰老,这是自然规律。违反自然规律,就会走向死亡。用战争军事逞强称霸天下的,必然会加速衰败。(“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老子·三十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三个发动侵略战争的德、意、日法西斯国家及其首要战犯三元凶希特勒、墨索里尼、东条英机,曾几何时,在20世纪30~40年代中不可一世,图谋以战争逞强天下,企图称霸世界,但终因“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因违反了老子所说的“道”——“以兵强天下”,而加速了其灭亡。

    (二)大小国家都要主动“谦下”,和谐相处

    老子认为,“不以兵强天下”,是建立和谐世界的前提。其次,大小国家都要相互“谦下”, 特别是大国对待小国更要要主动“谦下”,这样处理国际关系,就能建立一个和谐的世界。他说:大国好比居于江河的下流,好比物类的雌性,它是天下众水的汇流处。雌性常常能以沉静战胜雄性,因为她很沉静,所以情愿屈居下位。大国对于小国谦下,就能取得小国的信任;小国对大国谦下,就能被大国信任。所以,有的以谦下取得信任,有的以谦下而被信任。因此,做大国的不要过分要求领导小国;做小国的,不要过分要求依附顺从大国。这样,大国小国都实现了自己的愿望,那么做大国的就理应表示谦下(“大邦者下流也,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牝恒以静牡,为其静也,故宜为下。大邦以下小邦,则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则取于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故大邦者,不过欲兼畜人;小邦者,不过欲入事人。夫皆得其欲,则大者宜为下”《老子·六十一章》)。

    这里,老子提出了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一个重要原则—即互相“谦下”。谦,谦和、谦逊、谦虚之意,即尊重别人、下级等;下,下位、下流,与上对立之。上、下是一对矛盾,上位乃处于领导的位置,下位乃处于被领导的位置。处于下位的事物,如果不是自然而然地上升到上位的位置,硬要与上位的事物去争斗,而处于上位的事物又不愿意主动让出上位的领导的位置。那么,上、下的事物就必然会变成敌我矛盾,争斗就会不断。所以,老子提出,大小国家都要相互“谦下”,才能实现世界和谐。换一句话说,也就是要实行大小国家一律平等的原则,不能以大欺小,以强凌弱,从而实现各国和平共处的和谐宁静状态。

    据史书记载,在西周春秋初期,所有小国都对晋、楚两个大国表示威服,而晋、楚两个大国则对所有小国相当“慈和”,所以当时天下是“慈和后安靖”,显然是一片太平和谐的现象。因此,《左传》襄公三十年记,郑大夫子皮对子产说:“国无小,小能事大,国乃宽。”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老子认为,建立和谐世界的难点:关健是大国,即如《老子·六十一章》所言:“大邦之于小邦,则取于小邦,……大邦者,不过欲兼畜人……则大者为宜”。大国人多地广,物产丰富,兵强马壮,容易产生“以兵强天下”的心理和行为,即容易犯用战争手段解决争端问题,如扩大领土、侵犯和掠夺别国资源等,这势必会遭到小国的反抗和抵制,从而引发武力冲突,战争不断。

    老子关于“谦下”是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重要原则的思想,时至今日仍有重大的历史借鉴的现实意义。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至今,虽然没有爆发第三次世界大战,但仍然很不太平,很不安宁,局部战争一直没有停止过。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借口所谓“人权高于主权”的幌子,用高科技信息化战争手段,到处干预别国内政,推销其价值观,反对世界多元文化;或为谋取石油资源,大打出手,从而导致世界战乱不断,使建立和谐世界的目标困难重重。2003年3月20日~4月14日,美国不顾国际社会的强烈反对,绕过联合国安理会,对伊拉克发动侵略战争。美国发动侵略伊拉克战争,是美国推行单边主义和霸权主义的产物。美国以所谓解除伊拉克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为由,其真正的目的有三:一是要彻底根除伊斯兰世界极端势力对美国安全构成的威胁;二是要通过对伊拉克的“民主”改造推动中东地区阿拉伯国家的“西化”;三是要控制石油资源以便长期维持自身的霸主地位。

    美国发动的伊拉克战争对伊拉克的经济、社会、文化等产生了灾难性的破坏。在战前,伊拉克的石油产量每天250万桶,跌到现在的150多万桶,其石油设施遭到严重的破坏。巴格达的供水、供电系统至今还未恢复。自杀式“人肉炸弹”事件时有发生,伊拉克人民每天生活在袭击的恐怖之中。而美军则陷入伊拉克战争的泥潭里难于自拔,现在美军在伊拉克已经有4000多官兵阵亡,而在2003年侵占伊拉克的军事行动期间,美军才阵亡官兵138人。

    2001年10月7日,即“9.11”事件发生后,美国立即将在阿富汗的本·拉登定为该事件的头号嫌疑犯,随即发动了对阿富汗的“反恐作战”。由于美军在阿富汗战争中主要是以空袭手段为主,故造成大量平民伤亡,并使不断传无数阿富汗人背井离乡,沦为难民。在美英对阿富汗空袭不久,联合国驻阿富汗的扫雷行动办公室即被美军炸弹击中,4名联合国工作人员不幸遇难。在数月的空袭中,阿富汗的居民区、村庄、医院、水电站、清真寺都遭到美军的轰炸。仅止2002年1月10日,美军的轰炸造成阿富汗1300多名平民伤亡,是科索沃战争的2倍。而美国一位教授对阿富汗战争中平民死亡情况进行独立调查后认为:美军从2001年10月7日~12月10日的空袭,至少造成3767名平民丧生,平均每天62人。

    美国发动的阿富汗战争,引发了人道主义危机,遭到国际社会的遣责,也遭到阿富汗人民的强烈不满和反对。北约驻阿富汗部队前最高指挥官麦克尼尔将军说,要使阿富汗实现和平,需要派遣40万军队。现任美军中央司令部司令彼得雷乌斯说:阿富汗战争将是“反恐”战争中持续时间最长的战争。

    正是由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大国“以兵强天下”,不能“谦下”,而要做世界的领导者,而导致世界的动荡不安,战火不断。

    当然,也有小国不“谦下”、“以兵强天下”而导致世界的不安宁的。比如,2008年的8月7日,正当全世界的目光聚集北京第29届奥运会开幕之际,格鲁吉亚(总统萨卡什维利)采取冒险行动,对其境内一直谋求独立的南奥塞梯自治州发动军事进攻。不料,驻扎在外高加索地区的俄罗斯军队立即介入,迅速将格军击溃,并向其首都第比利斯推进。8月26日,俄罗斯宣布,承认南奥塞梯自治州和阿布哈兹自治共和国独立。此举立即遭到西方国家的强烈反对,媒体认为这可能是“新冷战”的开始。

    格俄冲突的背后是俄美等西方大国的博弈较量。“9.11”后,格鲁吉亚不但成为美国反恐战争的盟友,而且还要加入“北约”。而南奥塞梯和阿布哈兹则是遏制外高加索地区能源运输管线的“咽喉”。俄罗斯为防止“北约”东扩,一直以南奥塞梯和阿布哈独立问题牵制格鲁吉亚。格鲁吉亚作为西方特别是美国的盟友,这次被俄罗斯狠狠地教训了一下,而美国等西方大国的“抗议”或“制裁”,均雷声大,雨点小,已无计可施,只好“自取其辱”。

    世界真正要做到大国不过分兼并小国(“大邦者,不过欲兼畜人”《老子·六十一章》),小国不过分依附顺从大国(“小邦者,不过欲入事人《老子·六十一章》),大小国家都能相互“谦下”,特别是西方国家接受中华文化“谦下”、“和谐”价值观,实现和谐世界,其目标仍然任重道远,还有一段漫长的历史道路要走。

    当前,世界面临局部战争(包括反恐战争)、气侯变化、能源危机、粮食危机、金融动荡等众多世界性难题。唯一可行的办法,就是大小国家用相互“谦下”的心态,携手合作共同应对,从而实现共同发展和繁荣,进而达到“和谐“世界的理想状态。庆幸的是,“和谐”观念已经逐渐被世界各国认同,特别是潘基文出任联合国秘书长以来,他在2008年的数次演讲中,都谈到“和谐”,可以说,他是“和谐”理念的积极倡导者和努力推动者。9月刚上任的联合国人权事务高级专员皮莱在阐述她的工作理念时,声称要把打造“和谐人权文化”作为目标。10月6日是世界人居日,联合国人居署把2008年活动的主题定为“和谐城市”。这说明,一方面,各国有识之士从亲身体会到对抗、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种种灾难和痛苦;另一方面,也深深感受到“谦下”、宽容、和谐产生的巨大魔力好处。毫无疑问,“不以兵强天下”、“和谐”等中华文化具有世界性的普遍价值意义。

    (三)老子“小国寡民”的社会构想,是“原始共产主义”社会模式的思想寄托

    老子不但反对频繁、杀戮惨重的战争乱世,希望社会安定和谐,而且还提出用“无为而治”的政策,实现“小国寡民”这一“原始共产主义”社会的理想模式。如上所述,他本人生活在频繁兼并战争和掠夺战争的春秋末期,深受其苦,深受其害,渴望能过上国家小、人口少,虽有许多好的兵器也不使用;使人民重视生命而不远离自己的家乡,饮食香甜,衣着华美,居所温暖,生活安逸,小康温饱,无忧无愁,人民能安居乐业的“原始的共产主义”的理想社会模式。(《老子·第八十章》“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业。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老子站在广大劳动人民群众(即奴隶阶级)立场上,而坚决反对春秋列国各奴隶主集团间频繁的兼并战争和掠夺战争的,希望社会安定平静。老子正是从奴隶主统治阶频繁的兼并战争和掠夺战争,给广大奴隶群众所带来的种种灾难和痛苦的反思基础上,提出了“小国寡民”的社会构想。它包含二层意思:一是代表广大奴隶群众反对战争,渴望“原始共产主义”和平社会的心理反映;二是老子“无为而治”思想社会观“理想国”兰图的形象描绘。这充分反映了老子对和平的渴望。我们不能要求2500多年前的老子提出符合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社会观,这无疑是苛求古人,这种苛求是违反唯物史观的。

    (作者单位:军事科学院军史研究所)

设为主页】【打印】【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