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倾力打造新型预警雷达


    斯媒体报道,按照俄罗斯国防部的要求,从今年4月起,俄罗斯国防部停止购买乌克兰境内的2座“第聂伯”远程雷达站所提供的相关导弹预警信息,这意味着又一根密切联系俄乌关系的纽带被切断了,其破坏性不亚于先前俄乌斗“气”风波。

A 雷达租金频频看涨

这些“第聂伯”雷达站建成于前苏联时期,分别位于乌克兰的塞瓦斯托波尔和穆卡切沃,它们都是1979年1月16日投入战备值班的,其探测距离可达2500公里,主要用来保障西南方向安全,监测范围包括中欧、南欧、地中海、北非以及中东地区。

前苏联解体后,两座雷达站均归乌克兰所有,为解决导弹预警问题,根据1994年俄乌签署的导弹袭击预警和太空监视合作协议,俄罗斯租用两座雷达站,乌克兰负责向俄罗斯国土防空军提供相关信息,为此俄罗斯每年付给乌克兰84万美元,后来乌克兰单方面将租金提高到了每年130万美元。

从2006年起,乌克兰再次要求俄罗斯增加支付使用雷达站信息的费用,俄方以租赁合同仍然有效为由,拒绝乌方提议。

2008年2月,时任俄罗斯总统普京签署《关于废除俄乌导弹袭击预警和太空监视合作协议》,标志着俄军放弃使用乌克兰雷达站已进入法律程序。

据悉,俄乌合作之所以破裂,除了乌政府频频加价外,乌方拒绝履行协议所规定的雷达站维护义务也是重要原因。乌国防部将两座雷达站从军用设施名单中撤销,转交民间组织——乌克兰航天署管理,且雷达站的维护工作由非军事人员负责,使雷达站的运作受到影响。另一方面,乌克兰总统尤先科希望加入北约,俄军方对从乌克兰雷达站获得的信息真实性表示怀疑。

B 俄军不想当“聋哑人”

俄空军作战部长亚历山大·罗巴金中将表示,“一个拥有战略核进攻力量、却没有导弹预警系统的国家,让人想起手持大棒的聋哑人。”

从上世纪60年代起,苏联曾沿边境线设置8座导弹预警雷达站,但后来俄罗斯只继承了3座。为保障国家安全,俄罗斯不得不向这些国家租用雷达站,高额的租金和变换的国际关系使得俄军的“核盾牌”失去应有的防御作用。

为彻底解决这一问题,俄罗斯加紧在国内建设更先进的预警雷达站。从2004年起,俄军工企业设计并生产了“沃罗涅日-DM”预警雷达。目前,俄罗斯已在圣彼得堡以北50公里处的列赫图西镇和克拉斯诺达尔边疆区阿尔马维尔市部署两座“沃罗涅日”雷达站。俄罗斯准备在其南部部署更多的“沃罗涅日-DM”雷达,使其探测范围涵盖从北冰洋的挪威斯匹次卑尔根群岛到非洲摩洛哥的广大空域,俄方更宣称在必要时将其探测距离拓展到美国。

俄航天兵负责人奥斯塔片科表示,放弃乌克兰雷达站不会影响俄军导弹预警能力,因为俄南部城市阿尔马维尔的新型“沃罗涅日-DM”预警雷达站已投入战略值班,它比技术陈旧的“第聂伯”雷达先进得多,“能识别6000公里外的飞行物到底是气球还是导弹”,而且耗电量仅为“第聂伯”雷达的三分之一,同时自动化设备的运用也大幅减少了操作人员的数量。但由于新雷达站进入正常工作状态需要一定的“调整期”,所以俄军还会在今后12个月里不定期购买乌克兰雷达站提供的信息。

据称,“沃罗涅日-DM”雷达是由莫斯科远程无线电通信科学研究所研制,主要设备是由圣彼得堡“金字塔”科研生产联合体提供。雷达所有部件都在工厂装配完成,然后在指定地点进行整体组装,时间仅需半年,之前要想建成一部类似的预警雷达(如“第聂伯”),通常需要5年至9年时间。

“沃罗涅日-DM”雷达不仅在性能上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在制造工艺上也取得重大突破,所安装的设备大为减少,能耗大幅降低,自动化程度大为提高。它拥有先进的相控阵雷达、大型计算机组、信号分析处理设备及配套设备仪器,所有设备均为国产,并采用模块化设计,可通过更换相应的设备模块迅速完成日常维修和系统升级,以便时刻保持最佳运行状态。

C 务实之举“以退为进”

在新一代预警雷达站全部建成后,俄罗斯还将放弃在阿塞拜疆、哈萨克斯坦境内租用的预警雷达站,但俄国防部表示不会放弃租用白俄罗斯巴拉诺维奇的“伏尔加”雷达站。一方面,俄白作为联盟国家保持着极其紧密的关系;另一方面,“伏尔加”雷达站刚进行现代化改造,其设备也比较先进,不必再花冤枉钱了。

一些国际专家认为,随着境外雷达站相继关闭,俄雷达预警网向国内收缩,导致其预警时间和空间受到一定程度的挤压。但俄军事专家巴耶诺夫斯基认为,对俄罗斯而言,用境内雷达站代替境外雷达站是“以退为进”的务实之举。

首先雷达站建立在国内后,俄军对雷达的使用将无所顾忌。

其次,国内的雷达站将会得到更好的保护。

最后,先进的雷达探测技术将从很大程度上弥补因预警雷达阵地“撤退”所引发的预警空间缩小问题。

另外,新型“沃罗涅日-DM”雷达在探测距离、运行可靠性等方面大大优于境外雷达,未来在预警卫星的帮助下,其预警时间甚至可能会不降反增。(作者:罗山爱 来源:新民晚报)

设为主页】【打印】【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