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权




  1905.3.15~1942.5.25中国工农红军和八路军高级指挥员,军事家。生于湖南醴陵黄茅岭一个农民家庭。中学时代参加中共领导的社会科学研究社,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1924年3月入孙中山的建国陆海军大元帅府军政部陆军讲武学校,同年11月转入黄埔军校第1期学习。1925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在黄埔军校教导团任排长、连长,曾参加讨伐军阀陈炯明的两次东征。同年12月赴苏联 ,先后在莫斯科中山大学、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
  1930年回国后到中央苏区,任中国工农红军学校第1分校教育长,后任新12军军长。1931年12月奉命参与联络指导国民党军第26路军宁都起义。起义部队改编为工农红军第5军团,他任第15军政治委员,后任军长兼政治委员,努力贯彻古田会议决议精神,教育改造部队,率部参加赣州、漳州等战役。1932年6月因“左”倾冒险主义领导者实行宗派主义干部政策,受诬陷,被撤销军长兼政治委员职务,调任红军学校教官。1933年初任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作战局参谋,同年12月任红1军团参谋长,参加了中央苏区反“围剿”作战。1934年10月参加长征,参与指挥所部突破国民党军4道封锁线、占领施秉城、强渡大渡河、攻打腊子口等战斗。到陕北后参与指挥直罗镇和东征等战役。1936年5月任红1军团代理军团长,率部参加西征战役。同年11月与军团政治委员聂荣臻在前线指挥红1军团和红15军团一部进行山城堡战役,歼敌1个多旅,毙伤俘敌1200余人,迫使国民党军停止了对陕甘苏区的进攻。
  抗日战争爆发后,历任八路军副参谋长、八路军前方总指挥部参谋长,后兼八路军第2纵队司令员,协助朱德、彭德怀指挥八路军开赴华北前线,开展敌后游击战争,扩大抗日武装,创建抗日根据地。1938年2月日军进犯山西临汾地区与八路军总部遭遇时,指挥警卫部队迂回侧翼,伏击日军,掩护了总部机关和群众的安全转移。4月在晋东南地区参与指挥反击日军“九路围攻”。同年11月主持召开八路军晋东南部队参谋长会议,制定八路军各级司令部暂行工作条例,健全了司令部的工作机构,促进了司令部业务建设。为提高部队的军政素质,1939年起,先后3次组织整军,并注重对新战士的政治教育和利用战斗间隙整训部队,提高部队战斗力。在此期间,还领导创建黄崖洞兵工厂,艰苦经营,供应补充八路军武器装备,有力地支援敌后抗日根据地。1940年8月,在华北协助彭德怀指挥八路军发起大规模的交通破袭战(后称“百团大战”),歼日伪军近4万人,振奋了全国人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同年12月主持召开八路军首次后勤工作会议,统一财务制度 ,作了题为 《论我军的后勤建设》的报告。1941年3月在八路军后勤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政治工作是我军的生命线”,强调政治工作在后勤工作中的重要性。同年11月指挥八路军总部特务团抗击日军第36师一部的疯狂袭击,保卫八路军黄崖洞兵工厂,经8昼夜激战,以较小的代价歼敌千余人。为此,中央军委指出“应作为我1941年以来‘反扫荡'的模范战斗”。
  1942年5月,日军对太行区抗日根据地进行“铁壁合围”大“扫荡”。25日,他在山西省辽县麻田附近指挥部队掩护中共中央北方局和八路军总部等机关突围转移时,在十字岭战斗中壮烈殉国。为纪念左权,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决定将辽县改名为左权县。他生前军事译著甚多,曾译有《苏联国内革命战斗的红军》、《合同战术》、《苏联工农红军新的步兵战斗条令》(与刘伯承合译)等,并在八路军报刊上发表过《论军事思想的原理》、《论坚持华北抗战》、《埋伏战术》、《袭击战术》、《战术问题》等论文。(郑普洛)

 

 

 

设为主页】【打印】【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