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业白领成为中国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生力军



    8月下旬,豫东南山区天气燥热。河南某预备役高炮团按照上级命令,连续两天在信息化条件下向某“阵地”机动。数百公里沿途中,“敌”多次实施强电磁攻击;该团迅速实施反制,部队行进未受任何影响。到达预定“阵地”后,上级领导发现担负信息作战任务的竟是来自移动公司等单位的6名预备役官兵,不由生出这样的疑惑:这些平日西装革履、坐惯了空调房的IT业白领,咋变得这样能吃苦能战斗?

    3年前,该团驻地一批信息技术人才响应军地号召,加入预备役方阵,助力部队在信息化条件下开展训练。但两天热乎劲过后就出现了尴尬事:一些人履职尽责不够积极,有的还干脆打起了“退堂鼓”。这些信息化时代的“香饽饽”,为何一进军营便“水土不服”?团里就此展开了调查。

    网络工程师张文亮确实想为部队建设做贡献,但待遇问题让他难以安心。作为年薪十万的聘任制员工,公司日常管理非常严格;如果他到部队参加训练,就会影响正常工作,不仅奖金没有保障,时间长了说不定还要被解聘。正因为此,他对参加团队活动有了畏难情绪。张文亮遇到的情况,正是很多高科技人才普遍面临的难题。

    “市场经济条件下,预备役部队建设不能撇开待遇要人才”。在驻地市政府的议军会上,团长刘国强对预编高科技人才的看法,赢得军地领导的支持。会议形成一致意见:不能让为国防建设出力的人才在经济上吃亏,更不能让他们因此丢饭碗。会后,市委市政府下发《关于鼓励高科技人才参加预备役工作的意见》、《高科技预备役人员军事工作创新奖励办法》等文件,让加入预备役的高科技人才不仅不用担心利益受损,而且有了强烈的自豪感。

    然而,稳下心不等于练好兵。随着训练走向深入,“太累”、“吃不消”的叫苦声开始此起彼伏。计算机博士黄鹏的业务水平属于一流,为团局域网建设出力不少。但面对高强度的训练和军营艰苦的生活条件,他却感到无法承受,一再称自己不是“当兵的料”。有一次部队组织集中训练,不到半个月他就压起了床板。

    “空调房和训练场之间的鸿沟,仅凭一腔热情难以弥合。好铁成钢得淬几把火,要让IT人才变成高科技预备役军人,必须抓好教育、训练等基础性工作。”团党委会上,政委蔡钦与“一班人”针对黄鹏等人的情况进行了分析,决定采取主动措施,做好高科技预备役人员的“淬火”工作。此后,团机关在大抓爱军习武、艰苦奋斗教育的同时,成立了专门的帮训小组,对平时体能锻炼少、身体素质较差的预备役人员循序渐进地施训。在此基础上,团里还组织他们与现役官兵同场训练、同台考核,不断锤炼顽强意志与打赢能力。

    素质强干劲足,自能施展身手。两年多时间,该团预编的百余名信息技术人才大胆参与科研攻关,推出的十多项革新成果获了奖,并多次在实兵实装演练中担负起重要角色。今年上半年,在河南省军区组织的信息化条件下兵员快速动员演练中,他们作为技术骨干负责全团各指挥程序的设计和控制,动员集结所用时间比上级要求缩短了一半,成为预备役部队建设中名副其实的生力军。(据《解放军报》 文/刘家启 张明 李东军 )

 

 

 

设为主页】【打印】【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