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预备役部队建设的指导思想



     预备役部队是美国武装力量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这是美国预备役部队建设总的指导思想。 这种指导思想在有关预备役部队的任务、规模和结构等全局性问题上,有以下几个要点。

    一、以确保国家安全为目标,兼顾治安与国防双重任务

    美国认为,国家安全除军事安全外,还包括经济安全、政治安全与社会安全。国家安全是至高无上的国家利益。影响国家安全的因素,既有外部的也有内部的,既有人为的也有自然的,保障国家目标安全,是预备役部队建设的基本使命。

    美国早期在全民义务兵役制基础上的民兵,是一种纯地方性的军事组织。独立战争中,民兵这种“纯地方性”的弱点暴露无遗。因此,战后华盛顿等人强调,在建立一支小规模常备军的同时,对民兵制度进行彻底改革, 使民兵在战时或国家处于紧急状态时,可迅速而有效地扩充为正规部队。为此,他们提出,将民兵的装备、教育训练及组织形式统一起来,建立二支由国家控制的民兵部队。这是美国探讨预备役部队国家化(联邦化)问题的开端。1808年,美国国会通过立法,各州民兵部队的建设开始走上了“地方” 与“联邦”相结合的道路,民兵部队的身份亦开始从纯“当地警察” 逐步过渡到正规部队的后备力量。

    国民警卫队是在民兵基础上, 在联邦政府和经济制裁,使被干预 者进退维谷。对被干预者来说,反干预斗争非常困难。

    军事干预是当今世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集中表现。 其目的是为了维护美国在冷战中所获得的“唯我独尊”的领导地位,建立一个以的扶持下逐步发展起来的。 1903年的《迪克法案》及1916年的《国防法》的通过,使国民警卫队取得了享受联邦政府年度拨款的资格和“联邦预备役军事力量” 的地位,其编制、装备与训练开始参照正规部队的条款实施, 在应征服现役时,与正规部队一样接受统一法规的约束, 并享受与正规部队一样的工资待遇和补助。从此,国民警卫队就将“治安”与“国防”两项任务同时肩负起来了。

    二、以军事战略的需要为准则,保持适应规模

    美国在确定预备役部队的兵力规模时, 总是以现役部队规模为参照物,以顺利实现国家的军事目标为标准,使预备役部队在总体武装力量中占有适当的比例,并根据形势和任务的变化,适时调整其兵力规模。

    美西战争(1898) 前,美国没有一个明确的军事战略,因此武装力量规模维持的随意性很大。平时只维持一支小规模的常备军,战时则假以时日, 依靠庞大的预备役力量来扩充现役部队。可以说,这一时期美军建设有一个显著特点: 小常备军、大预备役”。美西战争后,美国进入了海外扩张时期。为了满足维护海外既得利益的需要,美国常备军事力量的规模在平时有所扩大。但是,把预备役部队作为“第一线防御力量” ,战时主要依靠预备役力量来扩充规模相对较小的正规军的指导思想没有变化。

    二战结束后,根据有关法律,美国的第一类预备役的法定人数是290万,但实际上其一类预备役部队的兵力规模都是根据各个时期军事战略目标的要求,参照现役部队的规模来具体确立的。至今,美国的一类预备役力量还从未达到过290万的法定人数。1997财年美国一类精选预备役部队的计划规定数额为90.09万,其中,陆军国民警卫队36.68万,陆军后备队21.49万,海军后备队9.59万,陆战队后备队4.2万,空军国民警卫队10.8万,空军后备队7.33万。

    三、以现代战争需要为依据,坚持后备力量协调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随着军事技术的进步,大量的新科学技术成果被广泛地运用于军事领域。为此,美国采取了“协调发展”的原则。在预备役部队建设中,美军的“协调发展”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预备役部队与现役部队之间的协调发展。

    美军较有成效地解决了预备役与现役部队之间的协调发展,是在70年代初推行“全志愿兵役制” 和“总体力量”之后。此前,美国虽也十分注重现役与预备役在发展上要保持某种平衡,但由于各种原因,这方面的工作一直不如当今这样卓有成效, 80年代以来,在军队建设上,美军开始一方面全面发展现役部队;另一方面重视预备役力量的建设,将预备力量建设放在了一个适当的位置。 主要表现在预备役部队的实力、构成、编制和装备等四个方面。

    首先, 保持预备役部队在“总体力量”中占有适当的比例。一般来讲,美国预备役部队的人数远远在现役部队之上,如1995财年,预备役部队的人数为204.5万,而同年的现役部队总人数只有152.33万。

    其次,在部队构成上,与现役部队保持一致,现役部队有的军兵种,预备役部队都有, 目前,美国的预备役部队可谓军兵种齐全。从军种上来说,三军都有自己的预备役部队,陆军有陆军国民警卫队和后备队; 海军有海军后备队、陆战队后备队及战时归海军的海岸警卫队后备队;空军有空军国民警卫队和空军后备队。从兵种来讲,有战斗兵种、战斗支援兵种以及战斗勤务支援兵种。

    再次,在编制体制上采取一类精选预备役部队与现役部队尽可能地一致和实施现役与部分预备役部队混合编配两种措施。 其一,美国一类预备役部队中的精选预备役部队是战备程度最高的预备役力量,需要在编制体制上尽可能与现役一致以便使预备役部队容易调服现役。其二,越南战争后,美国在对现役部队的规模及国防开支进行了相当程度压缩的同时,着眼于爆发大规模战争的需要, 在部队结构上,采取了“减员而扩大编制”的办法,实施部分预备役部队与现役部队混合编配。以美陆军为例,1972年陆军现役人员为80万人,13个师,是1950年以来规模最小的。为了解决现役人员裁减而编制扩大的矛盾,陆军将现役部队中的战斗支援与战斗勤务支援单位更多地赋予了预备役部队, 陆军现役师所辖的3个旅中基本上都有1个预备役部队旅。这样,可通过预备役与现役部队混编后同训练、 同执行任务,增加两者平时的相互了解,便于战时形成战斗合力。

    最后,改善装备,缩小预备役与现役部队在武器装备上的“质量差”与“时间差”。自80年代以来,美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保障精选预备役部队及时得到新装备,在装备的质量上缩小与现役同类部队的距离。 1982年,美军打破了“先现役后预备役”的传统作法,提出按照作战计划优先装备先投入作战的部队,而不管它是现役还是预备役部队。 现役部队装备的一些新型装备,如陆军的M1A1主战坦克、空军的F-16战斗机、海军新型作战舰艇等,预备役部队都装备有一定数量。海军后备队还装备了一艘航母。

    2、各类预备役部队之间协调发展。

    以军种为主,按任务配套组建现役所缺的部队,使各类预备役部队得以协调发展。从单一的民兵发展到当今诸军兵种齐全的后备力量体制, 本身就是各类预备役部队之间坚持协调发展的结果。 在这方面,美国主要坚持以下三个观点。

    其一,以现代战争的需要为依据,组建诸军兵种预备役部队。因此,从1908年组建首支陆军医疗后备队开始,美国以军种为主先后组建了陆军国民警卫队、 陆军后备队、海军后备队、空军后备队、空军国民警卫队以及海岸警卫队后备队。 这样,在美国军种预备役力量的构成上就从单一的陆军预备役部队发展成为了一支诸军兵种齐全的预备役力 量。

    其二,重点加强一类预备役力量的建设。美国诸军兵种的预备役力量都按动员顺序分为一、 二、三类。按照“预备役所组建的,是现役在危机时和战时所短缺的部队,所储备的,是所需的各类专业人员”的思想,协调一、二、三类预备役部队的发展。第一类预备役部队主要发展成建制的部队。 第二、三类预备役部队不编组,主要是储备需要时单个应召补充现役部队的专业人员。 在动员征召后,按要求地面部队可在3个月内,空军飞行中队的绝大部分可在3天内,海军部队可在1个月内投入战场使用。

    其三,国民警卫队主要是一支战斗力量,联邦后备队主要是一支战斗支援及战斗勤务支援力量。根据国民警卫队与联邦后备队的特点, 美军历来都把国民警卫队主要作为一支战斗部队来建设,因为它平时的任务是维持所在州的社会治安,颇具“战斗性”;联邦后备队平时主要承担现役各军种部队的新兵训练和后勤保障等任务,其“战斗支援及战斗勤务支援性”较强。

                                                        吴维满

 

 

 

设为主页】【打印】【返回顶部